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红色河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于6月至8月,英飞组织40支学生实践队、入山460名学生,处北春之承抗奔赴安徽、师大神贵州、学青河南、力传西藏、战精新疆等15省(自治区)35市35县,红色河深开展“四进”实践活动,英飞吸引当地居民、入山学生、处北春之承抗部队官兵等2万余人次参与,师大神以青春之力传承抗战精神,学青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鲜活力量。力传
活动以“红色传承、青春铸魂”为核心,北师大学子化身“红色蒲公英”,飞越万里山河,通过开展“党史知识普及”“红色经典演绎”“革命精神践行”“文艺活动汇演”等活动,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工厂、进部队,将理论宣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,让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,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。

校地共育打造“行走思政课”
6月至8月,从雪域高原到中原腹地,从革命老区到边疆社区,北师大实践队的足迹遍布3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小学与社区。
在贵州省盘州市二中,“党史知识闯关”卡片成为学生课间竞相传阅的“新宠”;在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中学,藏族学生格桑讲述太爷爷嚼皮带过草地的故事,引发全场动容;新疆和田策勒县三中的礼堂里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歌声与杨靖宇事迹的诵读声交织成最深沉的家国礼赞。
为让红色精神可触可感,实践活动创新打造“党史知识普及、红色经典演绎、革命精神践行”三维育人模式。知识竞赛环节,通过闯关答题、情景问答等互动形式,举办40余场活动,覆盖3000余人次;艺术演绎方面,编排《八女投江》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等经典剧目,56场演出吸引超4000名观众;实地践行中,学子们深入重庆万州红色基地参观,在湖北巴东社区开设“板凳课堂”,让红色理论扎根乡土。同时,北师大珠海校区联动魏桥集团、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等35家校地单位,构建社校协同育人网络,山东滨州的学子与工人共唱《保卫黄河》,广东某部队营地的师范生为官兵开设“抗战史微课堂”,实现双向滋养。

“四进”活动扛起优师担当
在460名实践队员中,220名“优师计划”定向师范生成为中坚力量。这些未来将扎根中西部基层教育的青年,提前走进基层,淬炼为师初心。
进学校、进社区,讲述红色历史,播撒信念火种。“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的瞬间,江水呜咽却冲不散钢铁意志……”在陕西省米脂县第五中学的红色诵读晚会上,实践队员正带领学生们朗诵《八女投江》。在“优师计划”学生邓博文带领下,学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,让台下观众无不热泪盈眶。这场跨越时空的“对话”,让革命精神变得“看得见”。
进部队,进工厂,演绎革命精神,凝聚奋进力量。8月13日至20日,北师大珠海校区木铎金声大学生艺术团58名师生奔赴军营、工厂、革命老区开展文艺汇演。在日本无条件投降日的8月15日,艺术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演出诗朗诵《秋瑾》,官兵与学子共诵红色誓言;在山东沂源桃花岛革命老区,他们走访龙子峪村艺术馆、618战备电台旧址,在朱彦夫事迹展馆感悟“时代楷模”精神,最终将所见所感凝练成《沂蒙山小调》新编,为老区群众献上深情演出。

让红色基因更好传承
“不仅要让受众知道历史,更要让他们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。”这是北师大珠海校区全体实践队员的共识。
据悉,依托“强师工程”六大计划,北师大构建“招生-培养-输送-支持”闭环体系。2025年首批368名“优师计划”毕业生已奔赴中西部13省(自治区)148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任教,其中87名毕业生以5人及以上规模签约至同一所学校。魏桥优师基金等公益力量也为学子提供全周期支持,助力好老师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。
当一簇簇红色的“蒲公英”将革命精神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各地,“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”的校训精神,正在广袤乡土间焕发时代光芒。北师大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,学校将持续优化活动形式,深化校地、社校合作,团结引领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,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、服务基层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。